在工业制造领域,工厂空调(或称工艺性空调)不仅是保障人员舒适的设施,更是维系生产工艺稳定、确保产品质量的关键环节。其能耗在工厂总电耗中占据巨大比重,往往高达30%至50%,甚至更多。因此,实施高效的空调节能控制,已不再是简单的“省电”,而是企业实现降本增效、提升核心竞争力、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战略举措。

一、 传统工厂空调能耗的“痛点”分析
传统工厂空调系统普遍存在以下高能耗问题:
“大马拉小车”现象普遍: 系统设计时常按最恶劣工况(如极端天气、最大生产负荷)选型,导致大部分时间内设备都在低负荷下低效运行,水泵、风机长期以工频满转,造成巨大的能源浪费。
控制策略粗放: 依赖人工经验调节阀门、风门,或采用简单的温湿度定点控制,无法响应动态变化的室外环境与室内热负荷,导致过冷、过热、过度除湿,能量浪费严重。
系统协同性差: 冷水机组、冷却塔、水泵、末端风机等设备往往独立运行,缺乏统一的优化调度,整体系统能效(SCOP)低下。
忽视“免费冷却”资源: 在过渡季节或冬季,当室外焓值低于室内时,未能充分利用室外新风进行自然冷却,错失了宝贵的节能机会。
二、 核心节能控制策略与技术
针对以上痛点,现代工厂空调节能控制体系通过“感知-分析-执行”的闭环,实现精细化、智能化管理。
1. 设备层的变频化改造:
这是节能的基础与核心。为冷水机组、冷冻水泵、冷却水泵、冷却塔风机及空调箱风机加装变频器(VFD)。通过传感器实时监测负荷变化,变频器自动调整电机转速,使其输出功率与实际需求精确匹配。例如,当负荷降低时,水泵转速下降,其功耗近似按转速的三次方关系降低,节能效果极其显著。
2. 系统级的智能群控:
建立中央监控平台,对空调系统所有设备进行协同优化控制。
冷水机组群控: 根据负荷需求,自动决定开启机组的台数,并优先运行能效比(COP)最高的机组,确保机组始终在高效区运行。
变水温设定: 动态调整冷冻水供水温度。在部分负荷时,适当提高供水温度(例如从7℃升至9℃),能显著提升冷水机组的蒸发温度,从而提高其COP值。
冷却水系统优化: 根据室外湿球温度,动态调整冷却水温度,并协同控制冷却塔风机的转速,确保冷水机组冷凝器处于最佳工作压力,降低冷凝温度,实现机组高效散热。
3. 基于数据的精细化环境控制:
按需供给: 改变粗放的定点控制,根据不同车间、不同工艺的实时需求,设定差异化的温湿度参数。对于仅需值班保温的仓库或非生产区域,适当放宽控制范围。
新风能量回收: 在空调箱中加装全热交换器或转轮热回收装置,利用排风的能量预处理新风,大幅降低新风负荷。在过渡季,采用“免费冷却”模式,最大程度引入室外新风,甚至完全不开制冷机,即可满足车间降温需求。
4. 与建筑及工艺的深度融合:
建筑围护结构优化: 良好的保温与气密性是降低空调负荷的基础。
工艺余热利用: 识别车间内的工艺发热设备,通过有效的局部排风将其热量直接排出,避免热量扩散到整个空间,从而减轻空调系统的总负荷。
三、 实施效益与未来展望
实施综合性的空调节能控制改造,能为工厂带来立竿见影的收益:
经济效益: 通常可实现系统整体能耗下降20%至40%,投资回报周期一般在1至3年。
管理效益: 实现自动化运行,减少对人工经验的依赖,降低管理成本;同时,设备的软启动与平滑调节减少了机械磨损,延长了设备寿命。
环境与社会效益: 大幅减少碳排放,助力企业实现“双碳”目标,塑造绿色工厂的品牌形象。
结语
工厂空调节能控制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,它超越了简单的设备更换,是一场关乎管理理念、技术集成与数据分析的深刻变革。在能源成本持续攀升、绿色制造成为全球共识的今天,拥抱智能化节能控制,不仅是企业节流降本的“金矿”,更是其在未来市场竞争中行稳致远的绿色引擎。